還是想談談運動。
剛剛看到了足球評論人李德能的一則文章,題目爲《運動員與垃圾崗》,文中沒有談及足球,但作爲一個香港人,而且是一個由孩童時代,直到今天都不斷留意和參與不同運動的體育迷,閱後確實是有一點感觸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運動員與垃圾崗
作者 李德能
這星期,思緒有點亂,大部份是高興,但高興的同時,亦有不少唏噓。今日,容許我take a break,暫且不講足球。
過去十日,作為一個資深香港體育迷,一隻長期「塘邊鶴」,開心的感覺是一浪接一浪。先是中國的薛晨、張希成為第一對亞洲組合贏世界沙灘排球錦標賽,兩小時後,彭帥、謝淑薇合作,贏溫布頓網球女雙冠軍,兩岸運動員攜手,令這個史上第一次更見魅力。
之後到香港運動員接力,首先,田徑隊在印度亞洲錦標賽力壓日本和中國,贏4X100米金牌;然後,李慧詩在阿德萊德橫掃UCI的一級場地賽;繼而,香港男排在俄羅斯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贏美國3:1;之後,羽毛球隊的周凱華和李晉熙在美國公開賽贏混雙冠軍、傅家俊在墨爾本贏澳洲公開賽。連串佳績雖然不盡是重大錦標,但他們都是踏踏實實在進步。十年前,這一切可能都只是個夢,說句實話,我連做夢都不曾想過,這些成績可以在十日內接連出現。
後「沙士」時期的十年,香港可說頭頭碰壁,經濟沒有新動力,貧富日見懸殊,社會紛爭無日無之,氣氛鬱悶,互相猜疑,大家似乎都不再關心,怎樣去呵護香港,只會小心翼翼,避免自己吃虧,即使女兒獲派第一志願的中學,媽媽還要打傷老師、校長;由發展新界東北到擴建垃圾堆填區,都有普羅市民不惜以命相搏,但根本問題應該如何解決,卻沒有真正觸及。不能不概嘆一聲,香港真是病了。
回看六、七十年代,香港的窮人可能比今日多,但左鄰右里懂得守望相助;那些年,住屋問題一樣是難題,香港寮屋處處,但我們的窮爸爸、窮媽媽只會咬緊牙關、努力求存;巴士擠擁得連上車都不可能,我們就走路,由中一到中七,我每天由東頭村走路到何文田上學,晴天雨天,每日45分鐘。
今天,衣、食、住、行依然是問題,只是普羅心態變了,空調校巴要求小朋友走前幾十步登車,家長們都要投訴,面對社會問題,第一個念頭可能是「誰錯了?」,「誰欠了我?」。七十年代,香港連幾乎不可能解決的貪污問題都解決了,但今時今日,垃圾問題都成為解不開的死結。
幸好我們還有一批有為的運動員,這十年,訓練和生活條件沒有太大改變,但香港運動員一個又一個的成材,他們用行動告訴整個社會,只要肯堅持,只要有信心,香港都可以跑贏日本,都可以擊敗美國。
17年前,李麗珊說:「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。」所以,香港運動員都不會加劇堆填區的壓力。其實,解決垃圾問題的最好方法,是要自己不做社會垃圾,將垃圾價值觀、垃圾心態和垃圾言論都丟進堆填區,就有可能找到處理垃圾問題的出路。
2013年7月15日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